11月10日至11日,一场由《南风》杂志社和汇川区委宣传部主办的《你好,海龙屯》助力脱贫攻坚采风活动在汇川举行,30多位作家和摄影人走进海龙屯、泗渡镇、板桥镇,用敏锐眼光捕捉历史文化中的文旅融合灵感,用细腻笔触记录特色产业中的脱贫致富故事,为汇川区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记下浓墨重彩一笔。
11月10日上午,在海龙屯景区举行的“汇川区2020年脱贫攻坚故事全媒体文艺宣传暨《你好,海龙屯》出版项目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汇川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委统战部部长王先郁在致辞中说,海龙屯不仅见证了播州土司的繁荣兴盛没落,更见证了千年来遵义人民与贫困斗争的历史,在这期间涌现出无数感人事迹和故事。希望广大文艺界专家发挥专长,深入一线发掘故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
在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采风过程中,其古朴而充满视觉张力的城堡遗址震撼着现场的作家和摄影人,面对每一重关卡、每一级石阶记录着的历史积淀,采风队伍用脚步和镜头,感受着来自数百年前这一文化脉搏的跳动。
“用作家的笔触去宣传我们贵州的历史文化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这是作为写作者应该承担的一个责任。”在海龙屯“三十六步天梯”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网主编魏荣钊感叹,此次采风活动将脱贫攻坚和文旅融合结合一起,让文艺工作者得以深入基层、贴近一线了解人民群众作出的卓越贡献,不论是对文艺创作,还是助力脱贫攻坚,都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行动。
松杉村位于泗渡镇仁江河畔,十里樱花大道、牡丹园和青林后园农家乐、土司古寨风情,构成了该村的旅游风景线,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近年来,该村坚持走“农文旅、农商旅”融合发展道路,打造了少数民族示范村寨“松江苗寨”、土司文化示范村寨“土司新村”等文化工程,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该村党总支部书记雷宗仕的带领下,采风队伍领略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探寻着乡村振兴的印记,聆听着脱贫路上的“松杉故事”。
贵州日报文艺资深编辑、作家陆青剑在松杉村采风期间对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出极大兴趣,无论是村民做饭用的本土食材,还是来往市区乘坐的绿皮火车,在他看来都是记录着乡村发展、反映群众真实生活面貌的极佳素材。
“作家必须有责任心,要拿起笔用心描摹、书写我们现在的新农村和当下农民群众的新风貌。只有通过跟他们深入交流,我们才能对此有深切的把握,才会获得灵感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陆青剑说,扎根人民、深入基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共同的使命担当。
板桥镇柏杨村位于大娄山山脉,该村利用林地及树木种植天麻,种植面积已达万亩,成为遵义市天麻种植示范基地。2019年该村采收天麻10万公斤,参与种植的1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也积累50余万元。
时值“双十一”,采风队伍走进板桥镇,参观了柏杨村的天麻种植基地以及该镇藤编艺术、食品加工等多个特色产业,详细了解当地优质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如何靠着过硬质量走出大山,带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据《南风》杂志社副主编胡丁文介绍,之所以联合汇川区委宣传部开展此次采风出版活动,是因为发现了众多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乡村经济发展的闪光点。
“汇川区这些产业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自然优势和文化特色,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文化、旅游、扶贫三方面的一个有力结合。因此,如何发挥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优势,在汲取脱贫攻坚经典故事、村民真实生活的养料上,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经验走出贵州、走向全国,对整个贵州来说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胡丁文说。
据了解,创新是本次采风活动的一个特点,既有传统文字、摄影记录,也有新媒体的即时传播。此次采风活动邀请了网红实地拍摄,网红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表达海龙屯旅游“爱的宣言”。摄制组所拍视频,也将制作成《你好,海龙屯》的60秒精彩微视频,以点带面勾勒当地生活在文化遗址脚下的风土人情,多角度展现汇川之美。同时还将拍摄制作8分钟的专题短片,通过现场讲述的方式,展示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乡土风味,引领观众“走进汇川”。此外,还会制作表情包,参与网友可将截图或链接发送至“乐游海龙屯”或“南风录”微信公众号,即有机会获得免费游海龙屯的机会。